【呼和浩特招商】非遗传承激发产业活力 文旅融合赋能区域发展

所属地区:内蒙古-呼和浩特 发布日期:2025年07月19日
呼和浩特市通过招商引资整合非遗资源,在武川县成功举办首届非遗美食节暨石磨莜面传习基地揭牌活动,集中展示20余项传统技艺,推动非遗项目转化为经济动能。这一举措标志着当地将文化遗产保护与乡村振兴战略深度结合,探索出文化引领产业升级的新路径。
一、文旅活动搭建非遗展示平台
夏末时节,由呼和浩特市文化旅游广电局联合武川县人民政府主办的非遗美食节在武川县落地。活动现场设置技艺展演、美食品鉴、传习体验三大板块:石磨莜面非遗传承人向游客完整展示从原粮加工到成品制作的传统工艺;剪纸、布贴画等手工艺人进行动态创作;茶汤、青城糖画等美食类项目设置互动体验区。通过沉浸式文化场景构建,活动单日吸引超万人参与,形成"可看可学可品可购"的非遗消费新生态。
二、特色项目构建产业转化基础
作为核心展示项目,武川石磨莜面依托地理标志产品优势建立完整产业链。莜麦种植基地采取"公司+合作社"模式保障原料品质,传习基地配备传统石磨设备与现代加工车间,既保留二十八道古法工艺精髓,又开发出即食莜面、杂粮礼盒等符合现代消费习惯的衍生产品。现场签约的餐饮企业计划在呼包鄂城市群开设连锁体验店,预计年度消耗原料将突破百吨。同期亮相的托克托炖鱼、德顺园烧麦等非遗美食,已通过中央厨房模式实现标准化生产供应。
三、保护体系筑牢发展根基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在呼和浩特市已形成系统性支撑:全市累计收录涵盖传统技艺、民俗等十大门类非遗项目数百项,其中国家级项目比重居自治区前列。通过建立近五十处传习所(基地),采用"带徒传艺+现代培训"双轨制培育技术人才。文旅部门联合高校开展非遗档案数字化工程,对剪纸等濒危项目实施抢救性记录,确保核心技艺完整传承。体系化保护使呼和浩特市非遗项目产业化转化率较五年前提升超三成。
四、产业链条激活乡村经济
非遗产业化在武川县已显现辐射效应:以石磨莜面为龙头的产业链吸纳农村劳动力近千名,种植户年均增收过万元。在和林格尔县,剪纸合作社采取"线上定制+线下体验"模式,产品销往二十余个省市。赛罕区通过非遗工坊培育布艺、金属錾刻等特色产业,年产值突破五千万元。实践表明,非遗项目带动发展的乡村文旅线路较传统景区客单价提高百分之四十,二次消费占比提升超两成。
五、政策赋能助力乡村振兴
文化旅游管理部门正实施非遗与美丽乡村建设融合计划:重点扶持旗县区创建"一村一品"特色文化村镇;开发非遗主题研学旅游线路;设立专项基金鼓励传承人开办小微企业。土默特左旗通过建立非遗产品电商孵化基地,帮助刺绣工坊年销售额增长一倍。近期启动的非遗创意设计大赛,推动传统纹样与现代生活用品结合,首批获奖作品已进入量产阶段。
在当前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背景下,呼和浩特市正加速构建"非遗生产性保护+文旅消费+品牌输出"的发展闭环。随着石磨莜面等标杆项目的成熟运营,非遗资源的经济转化效能将持续释放,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持久文化动能。

内蒙古呼和浩特产业园区

内蒙古呼和浩特招商引资

招商政策

投资流程

土地招拍挂

厂房价格

注册公司

优惠政策

内蒙古呼和浩特投资流程

外商投资
买地自建
厂房租赁
写字楼租赁
公司注册
优惠政策
招商中心
400-162-2002
  • 联系我们
  • 企业入驻
获取园区招商政策资料

立即获取
投资咨询热线
400-162-2002
  • 招商引资政策
  • 工业用地招商
  • 租购厂房仓库
  • 其他相关咨询